《南方日报》:新型研发机构“四大问题”待解
新型研发机构被称为“四不像”,这说明在运作过程中机构仍面临着多方面的约束。根据去年广东省科技厅和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调研发现,目前,广东的新型研发机构存在缺乏合理引导、政策支持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健全的四大问题。
目前,亟需转型的珠三角制造业对新型研发机构需求巨大。如何在这场转型升级中实现技术突破与成果收益的“双丰收”?在市场导向下,肩负着漫长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重任的新型研发机构如何权衡?政府、高校及其他社会主体如何助力机构有效运转?……新型研发机构未来发展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只有根深叶茂,才能结出科技硕果。在采访中,多位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团队向记者表示,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让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在平台上顺畅流通,为机构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1.机制放权
给予研究院管理者决策空间
新型研发机构因为其机制创新性,打开了加速产学研成果转化的一扇窗,但在机构管理者看来,其创新的步子还要迈得更大一些。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生物院”)副院长侯红明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如何持续改进,要从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入手。“机构是否能够顺利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的设计最重要,否则,要找到好的人难,留住也很难。”
在广州生物院,在职职工368人中,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有286人,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化学生物学、感染与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装备研制等研究领域方向的学术带头人39人,其中90%以上从海外引进。研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然而这些团队的管理结构是相对松散的。侯红明介绍,有项目才“招兵买马”,项目结束团队可能就解散了,对于研究所来说,保证管理团
队稳定运行,才能让项目和人才流动畅通。
万千的学术文章中,选择哪些项目开展初期调研?如何为科研项目找到理想的企业合作?如何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服务于研发工作?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其运作机制的设定将直接影响着各方资源对接的效率。
在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先进所”)常务副所长袁海看来,目前国内的新型研发机构分两大类,一是体制内的,这种机构有相对多的资源但是有很严格的行政审批流程,另一种是体制外的,虽然管理灵活但是缺乏政府的支持。
“如何参照国外发达国家实施真正的理事会管理下的研究机构,是未来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科技政策改革的不断推进,希望广州能够在这方面在全国率先做出突破。”袁海表示。
理事会管理是目前国际上常见的科研机构运作模式,类似公司的董事会与总经理的角色,研究所由筹建方成立理事会。每年开理事会解决研究所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理事会聘用研究所领导,按照任期给予目标考核要求,平时则不干预实际运作,从而保持研究院管理者更多的决策空间。
2.细化管理
保障资源流入公益性项目
市场导向是新型研发机构的一大优势,但是不可避免地,市场的逐利性会带来“一窝蜂”的非理性行为,出现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专家认为,政府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还没有实行分类,对于企业自建、高校办及地方政府支持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应该根据绩效评价,实现差异化支持。
近年来,“机器换人”在制造业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项目的市场转化率提升,投入到机器人项目中的政策、科研经费资源也在大幅增加。侯红明认为,概念热门,和企业对接得多,那么机器人研究项目就很多,这就是市场导向,但是新型研发机构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完全以经营为主的机构。
“市场导向也有弊病。一些行业内面临周期性的调整,例如冶炼、陶瓷等传统制造行业的升级也有科研需求。这些行业通常是聚集了许多的中小企业,它们自身都挣扎在亏损边缘,哪里有钱来搞研发。结合我们所来看,生物医药领域的项目投入高产出慢,存在着高风险,这就需要许多人共同承担风险。”侯红明告诉记者。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多数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者都认为,研究所的公益性与自收自支的要求是矛盾的。袁海介绍,虽然近年来政府科技投入不断加强,广州先进所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屡创新高,但是没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研究所长远布局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政府可以考虑实施科研机构基于第三方绩效评价的财政支持方式。
目前,一些慈善基金等社会组织承担了部分公益性质项目的科研经费。去年4月,广州先进所的一款水过滤“神器”,被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创办的盖茨基金会相中。盖茨基金订购的1000支滤水器从南沙送至西非,解决10万人在长期干旱、高温环境下的饮用水问题。
据介绍,滤水器创新性地将超亲水材料应用成为中空纤维陶瓷膜,具有能耗小、寿命长、过滤效果强的优点。同时,滤水器将膜做成一根根中空的管,再把管集结成束,在相同体积内大大增加了膜的面积,滤水效率更强。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参数,河水经过滤水器的短短几秒内,所有颗粒杂质、重金属离子、99%以上的细菌和病毒都已滤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3.企业办校
联合高校培养专业人才
创新驱动,人才先行。一般的科研项目周期是3至5年,而人才培养的周期远远超过前者。目前,大多数的科研机构采取的是“养项目,不养人才”,通过市场选择项目,项目再吸引人才,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凭借着中科院的响亮旗号,广州生物院和广州先进所在国内外招徕人才并非难事。然而,人才短缺问题仍广泛存在于企业自建的研究所中。企业研究所主要是服务于自身的产业布局,所以研究领域相对较窄,并且研发水平与企业的技术积累直接挂钩,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吸引力。
作为国有企业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自建的研发机构,广东省珠江钢琴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承担着为国内钢琴制造行业培养人才的重任。研发中心技术部副总经理肖巍向记者介绍,因为钢琴行业属于国内技术冷门,所以在技能和人才的培养上,国内还没有相应的钢琴技术培养系统。
目前,珠江钢琴研发中心与广州城市学院合作创建钢琴制造专业的大专班,另外,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作设立钢琴制造的本科班。养项目归根结底就是养人才,新型研发机构也成为了人才交流的枢纽,市场销售、科技研发的人才在这里碰撞,衍生出新的产品和新的理念。
肖巍表示,“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非常少,企业研发机构采取脱产的培训模式,我们从生产一线中选拔优秀员工,由老师傅带着脱产学习,这样技术可以掌握得非常全面,但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样处于细分领域,专注于轮胎智能制造研发的巨轮(广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是一间民营企业自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机构作为一个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在轮胎制造行业当中做一个组织协调者,把工业机器人的企业组织联系起来,共享技术与人才资源。
巨轮(广州)研究院总经理杨煜俊告诉记者,目前研究院在创新方面碰到的主要问题还是要解决如何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巨轮公司在粤东,但研究院设在广州就是为了贴近人才。同时,企业投入大量资源深入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企业在高校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群策群力
机构管理者谈发展
珠江钢琴集团副总经理肖巍:
钢琴制造这个行业比较冷门,所以在技能和人才的培养上,国家没有相应的钢琴技术的培养。在德国,钢琴制造设有专门的学校,年轻人在学校学习,然后在企业实践,大概需要3-3.5年取得相关的从业资格。但是在国内没有,所以企业还负担了人才培养的责任,目前,珠江钢琴研究院和高校合作设立钢琴制造专业,同时在企业中,通过脱产的培训模式,让优秀的年轻人从生产一线脱产出来,由老师傅带着,从而全面地掌握技术。“双管齐下”来培养人才,但仍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侯红明:
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有弊病。比如近年来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大,那么机器人研究项目就很多。但也有一些行业内面临周期性的调整,企业有研发的需求却没钱支持的情况。此外,我们做的是生物医药,投资金额大、回报期长、风险大,也需要一起承担风险的人。
至于未来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方向,我认为,形式一定是多形态的,机构能够提供更加高端、常态化、多元化的服务。第二,市场会淘汰一批,再出现一批新的研发机构。新的模式覆盖旧的,也会将市场和研发结合得更紧。随着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新的会更加深入到整个产业链里面去。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袁海:
研究所的公益性与自收自支的要求是矛盾的。没有相对稳定的支持,研究所缺乏长远布局的能力。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新型研发机构,但政府在管理上还没有实行分类。建议政府逐步实行分类管理,根据绩效评价实现差异化支持。对于定位于公益类的新型研发机构要根据其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其相对稳定的支持。
体制机制方面,如何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研发机构非常重要的课题。随着科技政策改革的不断推进,希望广州能够在这方面在全国率先做出突破。
《南方日报》2016年5月4日第GZ07版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5/04/content_7542452.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