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李象益教授做客深圳先进院谈科普科普教育应该打破条框
李象益教授谈科普教育的心得体会。通讯员供图
本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丁宁宁 冯春)怎样跳出到科技馆“转一圈”就走的怪圈?用魔术也能进行科普教育?日前,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科普界诺贝尔奖“卡林加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科普第一人”的李象益教授带来了讲座《世界科普教育发展新走向和创造力开发》,与大家谈谈科普教育的心得体会,分享不少“打破条条框框”的科普法宝。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提“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那么,科学素养的含义是什么?李象益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的理解(知识)、科学的应用能力、科学的态度(思维方法)、科学的精神价值观几大方面。
科技馆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科普场所,但普遍存在“转一圈”就走的现象。对此,李象益引用莱斯利的话说,到科技馆的人,重要的不是看他获得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学会思考与提问。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培育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特色活动。
李象益进一步提出了以元认知的理念推进科普教育。什么是元认知?他解释说,“元认知”对应“认知”。元认知主要思考“这是为什么”,认知则主要了解“这是什么”。例如对于科技馆同一个展品“大象的耳朵”,元认知教育主要引导公众思考“为什么大象的耳朵那么大,有什么用”,而认知教育则是直接告诉公众“大象的耳朵很大,具体特征等等。”
李象益还表示,科普教育要关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例如运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表现方法,科技春晚“糊中曼舞”,在非牛顿流物质——软物质上跳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又如,在人文中挖掘自然科学的内涵,如魔术就暗藏心理学、光学等科学原理。李象益还现场与观众玩起吹塑料袋、藏手绢等小魔术,用精彩的表演阐述了“科普教育要懂得与观众进行互动”的精髓,赢得阵阵掌声。
总之,现在的科普教育,特别对青少年教育,必须要打破条条框框,要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办法。李象益指出,要打好基础,进行知识积累,增强知识的可获性;要打破思维定势,学会变换思维方式,运用跨界思维,突破传统。
《广东科技报》2016年5月20日 http://epaper.gdkjb.com/html/2016-05/20/content_11_1.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