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创建角膜病诊治新技术规范化推广平台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在187个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团队)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凭借《角膜病诊治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和《基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建立及临床应用》两个项目揽下了2015年度国际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据悉,两个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分别是医药所研究员阮庆国和集成所研究员胡颖,研究领域分别为细胞免疫和机器人方向。
记者了解到,角膜病是我国第二大致盲性眼病,现有角膜盲患者300 多万。“由于诊治技术落后、角膜供体匮乏、缺乏新技术推广平台等原因,每年只有不到1%的患者可得到正确治疗。”作为《角膜病诊治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项目中角膜移植排斥和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主要设计者和指导者,阮庆国表示,这一项目创建了角膜病诊治新技术的规范化推广平台,建立了常见角膜病的诊断新方法;在对一系列角膜病手术治疗策略进行创新的同时,也使角膜病的系列转化医学研究得以开展。
而在另一项目《基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建立及临床应用》中,作为主要完成人的胡颖及其团队研制了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机器人,旨在辅助医生进行骨科手术,通过提高精度来实现精准定位。此外还首次提出了基于少自由度并联结构(2-PPTC)的机器人手术双平面定位方法,定位精度0.8mm,术中透视量降低70%,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胡颖介绍,骨科问题目前已有年轻化趋势,玩手机、吹空调、开车和久坐等等都是形成原因。在带来无数挑战的同时,她也用“有魅力”来形容自己这一研发领域。“虽然面临着高风险和长周期,但医疗机器人的研发目前正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这必将为未来的医疗体系带来一次变革。”
《深圳特区报》2016年1月12日A5版报道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6-01/12/content_3438562.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