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王磊:让机器人为健康导航
习故缚前行,固陋才终罄,不上山巅隐门庭,何以谈风景?
辗转探潮流,新技寥人省,苦炼钻研二十年,跨跃前人影。 ——《卜算子》
人物简介
王磊:博士,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低成本健康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对低频率、低功耗、低噪声医用集成电路设计与人体通信等人体传感器网络(BSN)技术,和BSN在医疗机器人与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有深入研究。
可穿戴设备怎么玩得更接地气?在今年4月23日至25日举办的“2015可穿戴与医学变革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可穿戴计算学术会议”上,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展开头脑风暴。其中,包括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苦心钻研二十余载的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磊。

王磊在介绍可穿戴设备的实际应用。
8月13日上午,深圳的天空烟雨朦胧,佩戴着研究员工作证的王磊,端坐在咖啡厅的一角接受晶报记者的采访。他时而眉头紧蹙,时而面带微笑,还不忘双手配合着话语在桌面写写画画,让我们仿佛看到24年来的科研光阴顺着指间缓缓流过。
第一个八年:热爱专业,来自命运的安排
“之所以选择生物医学工程,那全是命运的安排。”王磊笑着,回忆起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足迹。
1991年,家住东北的王磊成功获得所在高中唯一一个保送至西安交通大学的名额。“我的父母是搞技术的,他们觉得生物医学工程跟技术有点关联,又是一个关于医学、健康的领域,所以帮我做了这个选择。”王磊说,在那个年代,孩子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常由父母决定。
大学三年级,王磊正式投入课题实践,接触到的第一个关于生物工程的实验是制作用于测量心电的小型动态心电软件。王磊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经典小实验,直到现在,他也常给自己的学生安排类似的实践。
1995年,王磊开始了在西安交大硕博连读的日子。在他看来,动态心电软件只是一个入门,真正的科研论文是从参与研发的动态测量胃食道反流装置开始。
“有时候人们觉得反酸、烧心,这可能是因为胃的内容物反流到食道,引起食道不适。若反流的时间和方式不合适,尤其是在夜间,就容易导致食管炎,长期如此便易引发食管癌。”王磊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慢条斯理地解释说,动态测量胃食道反流装置相当于一个胃食道记录仪,通过分析数据,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王磊在校期间参与独立完成的首个项目,创新性的研究让他所在的团队在毕业之际获得了学校的科技进步奖。
“尽管当年是父母做的选择,但后来我发现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个专业,也从未想过要离开。”八年的学习生活,让王磊对生物医学工程由陌生到熟悉,从未知到热爱。
第二个八年:趁着年轻,就要出国闯一闯
2000年,王磊从西安交大毕业,像其他毕业生一样,他也开始到处寻找工作。后来“仔细想想,为何不趁着年轻,出国见见世面?”2000年6月,王磊毅然背上行囊,只身到访遥远的英国。
位于苏格兰的邓迪是王磊英国行的第一站。他在邓迪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后访问,参与肌肉电信号的研究实验。突然来到异国他乡,纠结与不适应的情绪在王磊的心中蔓延。
在朋友的建议下,王磊开始尝试在英国找工作。凭借早期积累的项目经验,他成功收到了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工程师的入职许可。2001年初,王磊辗转至这所具有560多年建校历史的大学,展开为期4年半的教学科研之旅。
但是,格拉斯哥并非王磊的最后一站。他清楚地记得,2005年,就在伦敦地铁遭恐怖袭击爆炸后的第二天,他来到了人心惶惶的伦敦,与帝国理工学院正式签约。“帝国理工在人体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做得不错,也有几位更好的教授,要想进步就得往更好的学术上面走,所以加入了他们。”在那里,王磊继续教学科研工作,一待就是两年多。
第三个八年:扎根深圳,创新技术服务产业
在王磊眼中,第一个8年是入门学习,第二个8年是学术研究,第三个8年才真正投入到研发服务产业的技术中。
2008年初,王磊来到先进院,成为第一批加入该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提到与深圳的交集,他不禁回想起学生时代与这座城市的两次相遇。1999年,还在读书的王磊在旅游时第一次踏上深圳的热土;2000年,因面试工作,王磊从西安再次来到深圳。他依稀记得,滨海大道仍在修建,整座城市散发着年轻与活力。八年后,王磊又一次重返深圳,但不再是匆匆过客。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需要一定的产业背景。在国内,做工程的、中国医疗器械最强的城市就是深圳。深圳的医疗器械占全国的1/7至1/6,全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是3000亿左右,深圳就约有400至500亿。所以,从行业背景、发展机遇来看,深圳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王磊说,驻足深圳,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2010年,王磊配合先进院参与了“低成本健康”研究项目,把多年来积攒的人体传感学术经验,落实到监测、检测设备等医疗器械上。如今,他正忙碌于“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中心”的工作,着手机器人与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这也恰恰与去年底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不谋而合。
在机器人的方向上,王磊与团队正在为历时3年研发出的一款影像引导设备——移动式C臂X光机筹备向本地企业转移转化的工作。据介绍,移动式C臂X光机主要用于术中X线透视成像,是骨科、血管外科和心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影像引导设备,在妇科、泌尿外科、普外科手术中也有广泛应用,它就像医生的另一双慧眼,为手术导航,精准判断下一步操作。
在王磊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先进院6楼的手术模拟实验室,只见一台约两米高的大型设备倚靠在病床旁,外型如同一个英文字母C。据王磊介绍,该款移动式C臂X光机可在手术进行时根据医生需求调节角度,一键即可实现高品质低剂量摄影。他告诉记者,高端医疗设备大多进口,价格昂贵,极大地增加了医疗成本。而该款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高端C臂X光机,通过原始创新,满足了临床与市场的需求。
“这是研发实验室中仅有的样机,更完备的样机已放在企业中做进一步的完善,使研发技术更接地气。”王磊相信,移动式C臂X光机的问世将会给健康医疗行业的发展带去切实有效的帮助。
下一个八年:磨刀霍霍,不能故步自封
泡实验室、查文献、带学生,王磊每天有70%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且时常在科技研发、孵化企业、指导学生上频繁转换角色,尽管身兼数职,但他觉得毫不矛盾,因为在他心里,自己的身份只有一个——研究员,“做科研始终是最核心的工作,也是一辈子的事”。
俗话说开卷有益,无论是行业协会的知识、投资界的知识、医院的需求还是同行的情况,王磊认为都需要积极听取和交流,随时调整科研导向,与产业结合。
“我知道自己是炼刀的,但在冶炼的过程中,要时刻适应需求,进行加工或调整。尽管这把‘刀’的技术一直都在,但决不能故步自封。”谈及未来,王磊坚信移动医疗是最值得关注的领域,而要想往这个方向走,“刀”的调整将必不可少。
《晶报》2015年08月21日星期五第A11版整版 http://jb.sznews.com/html/2015-08/21/content_3315365.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