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深圳市人民政府
⾹港中文大学
常用系统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首页
机构概览
科学研究与支撑
国际合作
教育培养
EN
常用系统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EN
机构概览
机构简介
院长寄语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统计数据
研究机构
研究队伍
通知公告
研究机构
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
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
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
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
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
合成生物学研究所
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碳中和技术研究所
科学仪器所(筹)
研究队伍
人才概况
人才介绍
人才招聘
人才动态
管理服务
综合处
科研管理处
创新融合处
人力资源处
财务资产处
合作转化处
教育处
党群工作处
监督审计处
支撑平台处
产业发展中心
科学研究与支撑
科研进展
IBT融合
科研诚信与伦理委员会
实验动物管理
分析测试中心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
SIAT新闻网
要闻播报
科研进展
综合新闻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媒体报道
档案频道
刊物与文化
科学普及
先进视界
教育培养
教育概况
招生信息
学位培养
学生工作
学生就业
博士后
教育动态
研学生活
学生活动
先进榜YOUNG
体育与健康
讲座信息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国合项目
出国境事务
来华指引
下载中心
成果转化
转移转化
控股企业
成果超市
合作交流
党建与文化
党建工作
群团工作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我为群众办实事
创新平台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
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
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中欧创新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
SIAT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SIAT新闻网
科研进展
要闻播报
科研进展
综合新闻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媒体报道
档案频道
刊物与文化
科学普及
先进视界
科研进展
10-11
2025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新一代无硼有机硅剪切硬化胶的开发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何睿团队及合作者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力学响应性的有机硅凝胶。这种凝胶在高速冲击力的作用下,材料内部的弹性模量显著提升而迅速变硬,是一种具有能量缓冲作用的防护材料。相关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Supramolecu...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何睿团队及合作者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力学响应性的有机硅凝胶。这种凝胶在高速冲击力的作用下,材料内部的弹性模量显著提升而迅速变硬,是一种具有能量缓冲作用的防护材料。相关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Supramolecu...
10-09
2025
Nature Catalysis | 从海水“捕碳造物”——中国科研团队打通人工海洋碳循环新路径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课题组与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合作,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Nature Catalysis上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and scalable upcycling of oceanic carbon sources into bioplastic monomers的研究成果。团队率先提出并验...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课题组与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合作,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Nature Catalysis上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and scalable upcycling of oceanic carbon sources into bioplastic monomers的研究成果。团队率先提出并验...
10-09
2025
Nature Genetics | 开发剂量敏感的基因扰动组学技术
基因剂量的变化在胚胎发育、疾病发生以及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系统化解析对于精准理解生命过程至关重要。作为研究基因功能的核心策略,基因扰动近年来与单细胞组学的结合,使研究者能够在全基因组尺度上系统解析基因的功能,并为虚拟细胞等人工智能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宝贵...
基因剂量的变化在胚胎发育、疾病发生以及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系统化解析对于精准理解生命过程至关重要。作为研究基因功能的核心策略,基因扰动近年来与单细胞组学的结合,使研究者能够在全基因组尺度上系统解析基因的功能,并为虚拟细胞等人工智能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宝贵...
10-09
2025
Mol Cell | 揭示T细胞抗原受体信号多样性的脂质静电调控机制
T细胞作为适应性免疫的关键角色,其激活依赖T细胞受体(TCR)对递呈抗原的精准识别与信号传递。这一过程的异常不仅会导致免疫缺陷,还与肿瘤免疫逃逸、慢性感染中T细胞耗竭密切相关。长期以来,TCR信号如何实现“精准启动”与“功能多样性”一直是免疫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作为抗原受体,...
T细胞作为适应性免疫的关键角色,其激活依赖T细胞受体(TCR)对递呈抗原的精准识别与信号传递。这一过程的异常不仅会导致免疫缺陷,还与肿瘤免疫逃逸、慢性感染中T细胞耗竭密切相关。长期以来,TCR信号如何实现“精准启动”与“功能多样性”一直是免疫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作为抗原受体,...
09-29
2025
Advanced Materials | 基于二维碳化钒/氧化钒异质结构的人工感知神经元实现多色近红外目标识别
近红外(NIR)光子探测与目标识别是自动驾驶、夜间监控和战术侦察等领域实现全天候目标识别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近红外探测系统受限于分立式架构与冯·诺依曼瓶颈,普遍存在能效低、信号传输延迟大等问题。利用红外敏感型易失性忆阻器构建的人工感知神经元,为实现低功耗实时高效处理的...
近红外(NIR)光子探测与目标识别是自动驾驶、夜间监控和战术侦察等领域实现全天候目标识别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近红外探测系统受限于分立式架构与冯·诺依曼瓶颈,普遍存在能效低、信号传输延迟大等问题。利用红外敏感型易失性忆阻器构建的人工感知神经元,为实现低功耗实时高效处理的...
09-23
2025
Medical Image Analysis | 多模态相似性评估器SynMSE 突破无监督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中复杂分布差异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秦文健研究员团队针对无监督配准算法在复杂多模态场景中面临的挑战,创新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模态相似性评估器(SynMSE),有效解决了配准过程中的分布差异难题。该成果以"SynMSE: A multimodal similarity evaluator for complex distribution d...
医学图像配准在放射治疗计划、手术导航及多模态影像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无监督多模态配准方法常常受到灰度分布差异、解剖结构异质性和生理运动变异 的影响,导致配准精度不足。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秦文健研究员团队针对无监督配准算法在复杂多模态场景中面...
09-22
2025
eBioMedicine | 理性设计噬菌体鸡尾酒的标准化制剂,开展精准、高效的下一代噬菌体疗法
9月1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马迎飞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重症医学科潘勇军团队、深圳大学总医院呼吸科柏长青团队以及深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刘雪燕团队,在《柳叶刀》旗下转化医学领域重要期刊eB...
9月1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马迎飞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重症医学科潘勇军团队、深圳大学总医院呼吸科柏长青团队以及深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刘雪燕团队,在《柳叶刀》旗下转化医学领域重要期刊eB...
09-19
2025
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 ∣钙钛矿基多结太阳能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王在伟研究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侯毅教授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 “Perovskite-based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s”的综述性论文[],系统总结了钙钛矿基多结太阳能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王在伟研究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侯毅教授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 “Perovskite-based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s”的综述性论文[],系统总结了钙钛矿基多结太阳能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
09-19
2025
Nature再+1!深圳先进院联合开发新型SAM分子策略 解决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难题
9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杨春雷研究员和张杰副研究员团队,联合香港岭南大学、吉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在Natur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空穴选择性自组装单分子层(SAM)在推动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认证光电转换效率(PCE)达到27%以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它们的不稳定性往往会损害器件的运行性能,严重阻碍其实际应用。针对这一挑战,9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
09-18
2025
Nature | 深圳先进院发明动态“神经蠕虫”功能纤维电极
9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志远、韩飞团队联合徐天添团队,以及东华大学严威团队,历经5年多协同攻关的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如头发丝般纤细、柔软可拉伸、可自由驱动的神经纤维电极——NeuroWorm(神经蠕虫)。该研究首次提出了脑机接口“动态电...
在脑机接口等神经接口系统中,电极是连接电子设备和生物神经系统的核心界面传感器,是脑机接口中“接口”的核心所在。然而,当前植入式电极均是“静态”的,植入后只能“固定位置、局限采集”,还在免疫反应中“被动挨打”乃至传导失效,严重制约了脑机接口的应用和未来发展。9月17日,由...
1
2
3
4
5
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