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专栏
2020集成技术研究所夏令营报名通知 由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集成所”)主办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即将在7月举办。本次夏令营旨在加强高校间优秀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为优秀青年学子提供学术交流机会,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领域,激发大学生科研兴趣,同时也组织优秀营员选拔面试(通过优秀营员选拔面试的,将被优先录取为集成所2020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本次夏令营活动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欢迎全国优秀学子踊跃报名! http://www.siat.cas.cn/jgsz2016/jgdh2016/kybm2016/jcs2016/yjdy2016/
一、 招生计划 1、2020年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大学生夏令营拟招生50人,全国各高等学府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1年应届毕业生,“双一流”高校或相关专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本科生优先考虑)。 2、本科专业为自动化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材料与化工类专业,人工智能类专业,主要包括电器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相关相近专业。 3、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前三学年学习成绩专业排名前25%),英语水平良好。 4、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有较强的或潜在的研究能力,学风端正,品德良好。 5、可获得或已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名额的优先录取。
二、活动安排 本次夏令营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两期进行。 一期为线上营,时间2020年7月1日,期间营员可以足不出户,参与来自集成所的各位老师,通过线上互动,增加自己对集成所了解与未来发展的认识。 二期为线下营,七月中下旬,部分优秀的一期营员将获得集成所发出的单独邀约,亲自走进实验室,与大咖面对面,感受集成所的研究与学习气氛。(二期线下营的具体时间、安排待后续通知)
三、活动内容 (*第二期线下营的具体时间、安排待后续通知,请大家持续关注。) 具体安排(暂定): 1、第一期线上活动 (1)知名专家学术讲座 (2)集成所各中心宣讲 2、第二期线下活动 (1)先进院、集成所参观 (2)导师面对面畅谈 (3) 推免生面试
四、夏令营申请流程 即日起至6月28日下午18:00截止,报名学生登陆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http://kjxt.ucas.ac.cn/),选择“大学生夏令营报名”栏目进行在线报名申请。网上申请时,夏令营承办单位请选择“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请在备注里填写“拟报集成所+XX中心”,详细所部和中心信息请查看以下集成所介绍及各中心介绍,也可查阅集成所官网(http://www.siat.cas.cn/jgsz2016/jgdh2016/kybm2016/jcs2016/yjdy2016/)。填报时请仔细阅读系统首页的“填报说明”和“常见问题解答”。
夏令营材料报送: 1、 个人简历 2、 附件材料 (1)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2020年夏令营申请表-网上报名后下载 (2)本科成绩单(GPA)和专业排名,需教务处盖章 (3)相关英文能力证明(包括大学四、六级,雅思,托福,GRE等) (4)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 (5)推免资格证明(如有请提供) (6)专家推荐信(如有请提供) (7)其它获奖或证明书材料(如已发表论文、各类证书奖状、较厚的论文或出版物提供论文首页或出版物摘要即可) 注:简历和附件材料请分别生成PDF文件, 附件请按以上顺序进行扫描排列后生成一个PDF文件,文件大小不超过10M,按如下方式命名:简历-姓名-XX大学-XX专业;附件-姓名-XX大学-XX专业-集成所-**中心,发送至sy.liu@siat.ac.cn。邮件主题为“2020夏令营+姓名+学校+专业”。 3、 我们将陆续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并发放录取通知(先到先得、额满为止),至6月30日 仍未接到夏令营拟录取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
注意事项: 1、我们将对各位报名同学进行初步筛选,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2、报名时间截止后,录取同学名单将在集成所官网上公示,并发送邮件通知。未通过同学,不再另行通知。 3、 第一期夏令营学员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只需发送以上申请报名要求的电子版材料即可,第二期学员提交材料要求请留意后续通知; 4、第一期夏令营采用线上直播形式进行,直播平台以及相关下载链接等信息请留意后续通知; 5、夏令营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第二期学员线下活动提供部分食宿、交通补贴,具体信息请留意后续通知;
集成所概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集成所”)成立于2006年9月,也是中国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的第一个研究所。集成所是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友好协商共建的国立科研机构。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发挥信息与健康学科交叉优势,开展智能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智能系统与装备、柔性传感、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经过13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以医用机器人与康复工程、人机智能交互与控制、智能装备与能源材料为特色的三大学科方向的集成技术体系。 一、人才队伍 集成所目前共有人员535人,其中全职员工220人(约43.2%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其中,博士学位121人,硕士学位77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全职人员72人,初中级职称员工148人。学生325人。 院士5人 IEEE Fellow2名 ASME Fellow2名 万人计划1人 SME Fellow 1名 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2人 中科院特聘研究员2人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8人 鹏城学者4人 广东省创新团队3项 深圳市杰青4人 广东省领军人才2人 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40人 广东省特支计划3人 深圳市领军人才21人 南山区领航人才40人
二、研究领域 医用机器人与康复工程方向: 面向医用机器人与康复辅助系统,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柔体/微型医用机器人、神经康复辅助系统、柔性传感与检测技术、智能医用设备,推动相关成熟技术和系统的产业化进程,打造国内一流的医用机器人与康复工程技术团队及研发平台。 智能人机交互与控制方向: 围绕智能人机交互与控制中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及协同,突破信息获取与理解、仿生、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重点发展视觉三维传感、复杂场景认知与自主导航、多信息融合人机交互、人机协同及控制、虚拟与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推动相关成熟技术和系统的产业化进程,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人机交互与控制技术团队及研发平台。 智能装备与能源材料方向: 突破无人系统、信息处理、精密工程、光电传感技术及功能性薄膜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部件 重点集成发展智能无人系统、精密制造及自动化系统、光电传感器、光电诊断仪器、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及海洋智能装备,推动相关成熟技术和系统的产业化进程,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与新型能源材料技术团队及研发平台。
三、科研成果 2019年,集成所共获批科研项目221项,总经费19262万元人民币。发表学术论文383篇,其中SCI检索182篇,高质量论文63篇,ESI高频被引论文18篇,入选次数稳定,多篇论文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T-IP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和国际会议。申请专利289件,授权专利182件。 建所十三年,集成所累计获批科研项目2193项,总经费153482万元人民币。其中重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重点、联合基金项目;中科院仪器研制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性项目;广东省、深圳市与企业合作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3594篇,其中SCI检索1303篇。共申请专利2318件,其中发明专利1808件。
四、集成所师资队伍
神经工程研究中心:神经工程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方向之一,是利用工程技术方法实现对神经系统的理解、修复、代偿及增强等。神经工程中心致力于神经机器接口技术及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利用微观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宏观的神经影像学等研究手段,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不同层面解析从外周到中枢整个疼痛神经通路的构造和功能,探讨疼痛相关的神经疾病的机制;应用柔性可拉伸神经电子技术和纳米电子传感技术,研究和开发用于神经信息监测、调控和神经修复的微米、纳米尺度神经生物芯片系统;利用神经康复工程、信息处理及智能控制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展运动和听力等功能障碍的神经康复理论、技术及系统研究等。
精密工程研究中心:精密工程研究中心是香港中文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的同源机构,2006年成立。本中心致力于精密工程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和开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精密检测技术与精密运动控制技术,中心努力开拓精密工程在机械、电子、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精密工程行业创新水平,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精密工程研究机构。 智能仿生研究中心:智能仿生研究中心以智能学,仿生学和信息学为学科基础,以先进集成技术为指导,致力于机器人,智能系统,仿生系统等方面,以及计算机辅助医学、医学图像、虚拟医学、人机交互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前沿研究。 认知与交互研究中心:认知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机器人领域内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技术的研究,并开展多种认知技术的集成和应用研究,让更多的机器人技术能够走进人类的生活。 汽车电子研究中心:汽车电子研究中心以先进集成技术为指导,以汽车工程和信息处理为学科基础,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集成、动力学、车联网及智能驾驶技术等前沿领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驾驶(智能驾驶感知、决策与执行、车联网、智能交通系统)和能源动力(动力总成、整车控制、燃料电池)。中心已获批项目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02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以及广东省和深圳市一批重点项目。 光电工程中心:光电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于2011年10月,从事面向工业和医疗需求的光电传感器、光电诊断仪器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目前主要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深圳市重大产业攻关计划及深圳生物医学光电传感技术工程实验室建设等项目,获得科研经费逾千万。已有专职科研人员6人,客座研究员2人,访问学者2人,研究生9人。中心致力于在3-5年内成长为有特色的新型光电仪器和相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并将“深圳生物医学光电传感技术工程实验室”建设为深圳乃至国家高端生物医学光电传感核心技术、关键部件与系统装备及产品的研发中心,成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环绕智能与多模式系统研究室:环绕式智能研究室致力于研究以语音为中心的多模式交互技术,包括自然语言理解在智能人机接口方面的应用、鲁棒的语音识别方法、多媒体开采与信息检索、自动口语翻译、生物测定学等研究方向。 人机控制研究室:人机控制研究室成立于2007年,主要致力于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智能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包括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多传感器融合人机交互、视觉伺服控制;计算机视觉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等。近十年承担70多个政府和企业科研项目,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15篇论文(其中SCI 99篇, JCR一区51篇),授权专利:共59件(其中发明36项、实用新型21项、外观设计2项)。
智能设计机器视觉研究室: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研究室定位于计算机视觉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前沿基础问题研究,并致力于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领域的应用技术与系统开发,促进相关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联系人:刘老师
邮箱:sy.liu@siat.ac.cn
联系电话:0755-89362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