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时,红旗下的科技精英之责任与使命
--先进院“我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报告会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风雨兼程,从一个贫穷落后,信息闭塞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的国家。深圳,从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迈开步伐,担负改革试验的使命,大胆创新,披荆斩棘,如今已积淀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拥有了向国际一流水平叫板,同国际先进城市媲美的质素。蛇口,曾经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模式为世人瞩目,如今这个幽静恬淡的片区卧虎藏龙,多家上市企业总部在这里安营扎寨。2006年9月,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蛇口,又诞生了深圳第一家国立科研机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大南山的脚下,繁忙的蛇口港旁,南山医疗器械产业园里,一群中国科技复兴的朝圣者,秉承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正努力书写着民族科技复兴的新历史。 如何秉承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理念,建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国家科研机构?如何传承深圳拓荒牛的精神,建设与产业接轨,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一流的工业研究院?如何在国家的创新体系中起骨干和引领作用?如何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的发展?先进院在两年的筹建中始终放眼世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思考和探索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创新、进取、冲锋陷阵、艰苦奋斗、敢干大事、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这些都是先进院人面对历史赋予的使命在特区深圳先锋意识的鼓舞与推动下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尝试。 6月24日,先进院主办了“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报告会,全院近三百人参加了报告会。会议的主旨是通过我们身边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的成长,说明我们正在经历和参与伟大的变革;通过大家曾经熟悉和不熟悉的生活的变化,说明美好生活不是坐等能够实现的,是靠一辈辈人的奋斗和奉献得来的。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纪念和歌颂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是感谢我们的前人为我们今天的付出和贡献,作为前人的后人,我们享受了他们奉献所带来得幸福;同时也告诫自己,作为后人的前人,我们应该也必须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不仅企盼国家不断昌明进步、永远富强,还要靠我们的努力实现我们的愿望。 白建原副院长主持报告会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始的,其间经历了三十年,这三十年应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新的长征,在新的长征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正在逐步成长和走向成熟。” 白建原副院长用这样的话作为报告会的开场白。 会上,不同年代出生的讲者以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领域、不同身份、不同视角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以及今天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他们分别以“我在深圳十八年”、“浅谈科技创新的源、魂、锏”和“时代的要求和我们的责任”为题,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主线,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睿智从容的思考,历数改革开放中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或展现深圳的变迁,或诉说海内外求学的经历,或展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中进行科学研究的辛酸和苦中作乐的精神,逐步丰满与完善科技人生的积累,最终,以先进院的建设为落脚点,更以万丈豪情共同掀开建设国际一流工业研究院的新篇章。 作为“蛇口土著”,集成所刘嘉谈见证蛇口发展的感受 与蛇口共同成长的年轻的“蛇口土著”、集成所刘嘉博士在报告会的最后,以“蛇口先进院人”独有的体验吐露心声:蛇口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中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带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孵化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先进院目前所扮演的角色与当年的蛇口十分类似,愿意也希望与在座诸位一同奉献青春与智慧,把先进院建设成为新时期科技改革的引领者。 白建原副院长用一段意味深长的讲话结束了报告会。她强调,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个人的成长中折射出国家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成长,同时在国家、社会、民族的变化中融合了个人的成长。我们还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我们不仅要珍惜参与新时期新型国家科研机构建设的机遇,更应该在建设先进院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当年特区人的创业精神。历史,既然选择了我们这些人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在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必须也应该承袭拓荒牛的精神,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推动新工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也为建设我们共同的第二故乡共同努力,这不是口号,是一种承诺。我们享受了前人栽种的果树,也要为后人栽种新的果树,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无法推托和不作为。我们一些年轻人认为没有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生在新中国建设之初,没有生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其实,朋友,不必懊恼,生正逢时,抓住机会,大有作为。 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试管婴儿”,由于第一个吃“螃蟹”,蛇口工业区的发展模式被誉为“蛇口模式”,为深圳特区的建设,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成功经验,正如老一辈蛇口建设者所言:蛇口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我们在蛇口的两年多里,分明感受到了蛇口的精神仍在,蛇口的精神、深圳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传承,相信这种精神不仅会影响生长在蛇口的人,更会在先进院发扬光大。 今天的纪念,虽然短暂,择取的片断所述也十分有限,但代表了一种愿望:为一路前行,也为明天的辉煌。愿我们所有的同事为共和国的富强而奋斗,为深圳美丽的明天而努力,为实现先进院使命和目标而工作。 三个半小时的主题报告会结束时,尽管比预计时间超出一个小时,与会者仍意犹未尽,无论是报告人还是听报告人,都认为报告会的形式新颖,报告会的主题突出,报告会的内容令人回味。大家说用这样的形式纪念中国共产党华诞87周年,用这样的方式激励成长中的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激发我们建设先进院的豪情很有意义。 拓荒深圳,见证深圳科技发展 --徐晓东副院长《我在深圳十八年》 徐晓东副院长 幻灯片上,清晰地呈现着一位神采奕奕张大双臂屹立在埃及金子塔前的男子。晓东院长在讲台上说:“照片上的这位男子今年已经六十岁了,也就是我本人。”在座诸位此时惊讶无比,看来60岁确实还很年轻! 以这样的开场白,晓东院长娓娓道来自己43岁后到深圳发展的十八年磋跎岁月。他现任先进院筹备组副组长;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规划发展处处长。1992年曾先后任深圳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主任、科技成果处、重大项目处、项目监督管理、规划发展处处长;曾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任处长,曾是航空航天部650研究所飞机设计工程师。曾在内地当了8年的党政一把手,90年代南下深圳工作。 晓东院长生动地描述了初到深圳的种种艰辛,与在座诸位分享曾经的苦难与喜悦。晓东院长谈及初来时深圳到处尘土飞扬,破烂不堪的景象,并以科技园、深南大道等新老相片展示进行实景对比,使大家对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样貌变迁感慨万千:曾经在深圳,打一个电话到广州耗时8个小时,曾经的深圳,到沙头角要坐囚车,曾经的深南大道泥泞不堪,曾经的科技园尘土飞扬,曾经的上海宾馆,只是路边的一座土房子……;而如今的深圳,到处高楼林立,规划整齐,发展神速,人才济济,一个小小的渔村,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已经成为人们所向往的创业热土,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晓东院长由于在深圳从事了较长时间的科技工作,对深圳高科技的发展过程了然于胸,他以工作中发生的一些事例侧面说明深圳政府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中重视服务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他分别以自己与华为、比亚迪之间发生的故事折射出作为一名政府的公务员,工作中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晓东院长还以现身说法分享了自己46岁仍然报考研究生的经历,说明知识对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想要为深圳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思路更开阔,眼界更长远,必须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两年前,晓东院长参加先进院的筹建工作,期间,不辞辛劳地努力推动区域合作具体项目的进程,在先进院与区域经济的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表示,与中科院的合作非常愉快,自己还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投入,为先进院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以多年的实践、体会与领悟鼓励在座的员工与学生:深圳这座城市是科技创新的沃土,希望大家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加强本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辉煌。 树科学创新之魂,造科学创新之锏 --张元亭所长《浅谈科技创新的源、魂、锏》 医工所张元亭所长 54岁的元亭所长有着二十六、七年的海外经历,他的报告让在座员工与学生充分感受了他的幽默、谦逊、努力与坚持。报告中,元亭所长在杨福家院士“科技创新的源、魂、锏”思想的启发下,借题发挥,将科技创新的“源、魂、锏”贯穿童年求学到考取中国第一批硕士,到出国求学,再到回国报效的人生历程,讲述了如饥似渴追求知识,勇为人先的科研人生。继而结合本人的成长经历及国内外科研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变迁,与在座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的源、魂、锏。 在经历了10年贫苦的童年之后,是文革十年,基本覆盖了元亭所长中学、大学的求学时光。文革中,知识分子成了批斗对象,“臭老九”的称呼仍然记忆犹新。期间三次难忘的经历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老师投井自杀、文人偶像变成黑五类、为走资派老爸写检讨这三件事情,使元亭所长对文革的苦难有了切肤的感受,也逐步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父亲的教导下,元亭所长始终不放弃学业,执着好学。在逆境中求索的他认为,文革虽然剥夺的许多青年学习的机会,但文革当中所得到的灵魂熏陶却也有值得肯定之处,比如那个时代所熟知的“老三篇”与“三热爱”。“老三篇”提倡的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愚公移山》的勇往直前的精神,《纪念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都深深地影响着元亭所长做学问,搞研究的海内外学习与工作生涯。这些成为他在日后的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思想源泉与动力。 76-84年间,元亭所长在山东大学攻读硕士,继而马不停蹄奔赴海外继续学习深造。84-94年间,相继完成了博士与博士后的学习。期间参加海外的国际学术会议使他倍感震撼:从文革的批斗大会、学习大会来到完全自由讨论科学的国际学术会议,让人感慨万千。博士后毕业适逢89年国内学生运动,在国内科研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元亭所长只好选择了留在海外工作。当然,此时国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海外从报刊杂志中了解到国内的变化,至今仍让元亭所长印象深刻。 21世纪初,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时,元亭所长结束海外的生活,回到香港工作。2006年加入先进院筹建医工所,至今医工所已初具规模,并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长时间的磨砺与海内外经历的风风雨雨,使元亭所长对什么是科技创新,如何脚踏实地践行科学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与见解。他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灵魂,科技创新在所有的创新中最为重要。以此为基础,深入理解了中国科学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要起整合带动和辐射作用。也非常认同樊院长关于建设先进院的科研、人才创新理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元亭所长提出医工所要大胆试探,要有改革创新的胆略,要用超前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造性地规划和办好医工所,力争在创新医疗工程和创办国际一流研究所上实现重大突破,为国家与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具体落到实处,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呢?元亭所长谈到了科技创新的“杀手锏”,并重点谈了做学问、搞科研中交流的重要性。他旁征博引,还用自己在国际上交流的成功例子,说明学生与研究人员之间交流,科技教育之间交流,学术与企业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并从实际出发,强调先进院内所与所之间交流的重要性。 最后,元亭所长总结说,科技创新中“源”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魂”是外界的社会现实及人文环境,“锏”即是科研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源、魂、锏三者不可或缺。中国虽然站起来了,但还站得不直不稳。需要在座诸位抓住机遇,认真思考,踏实研究,一同思考科学创新之源,树科学创新之魂,造科学创新之锏,为中国科学创新、改革开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践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建设国际一流工业研究院 --樊建平院长《时代的要求和我们的责任》 樊院长 樊院长60年代出生于美丽的鄂尔多斯大草原,经历和沐浴了改革开放的风雨和阳光。童年时,生活贫穷却快乐,并无限憧憬外界精彩美好的世界。80年代求学于天津和北京。90年代参与在美国硅谷进行的曙光一号封闭式开发,先后主持和参加研制成功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天演服务器、曙光1000、曙光3000、曙光4000系列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系统,为曙光计算机达到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樊院长创办了曙光公司,亲历联想的发展与计算所的改革。21世纪初,作为科研管理者,历经计算所龙芯、AVS、网格、IPV6、安全、生物信息等技术的研究发展,主持网络型研究所的创办与拓展工作,完成“曙光”股权的购买。1990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工作,历任计算所课题组长、智能中心副总工、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主任;1998年起被聘为计算所副所长;2006年,受中科院党组委派,担任先进院筹建组组长,驻扎深圳,开始担负起建设国际一流工业研究院的开创性工作。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富强,从今天看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初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却并不那么容易。深圳的建设也同时如此,当初深圳的建设者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杀出了一条血路”,实现沧海桑田的转变。如今,先进院的建设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开始。而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樊院长在畅谈“时代的要求与先进院的责任”的报告中,从屈辱和缺乏创新的中国近代讲起。 樊院长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在被侵略的屈辱中缺乏创新的思想,对人类的科技贡献少。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发展。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国家财富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他借相关理论指出,后发国家技术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人均GDP小于300美元以使用技术为主,人均GDP在300-4750美元之间时,以改进技术为主,人均GDP大于4750美元时,以创造技术为主。在创造技术阶段,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技术引进重点进一步向技术生命周期上游转移,引进目的是系统集成全球技术资源和保持国家技术竞争力。2006年,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和广东、浙江、江苏三省的人均GDP均超过了3000美元,福建、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六省区的人均GDP也都超过2000美元。事实表明,中国在从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海洋国家的进程中,沿海地区必然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科技需求最强烈最旺盛的地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然而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百万人中科学家所占比例相较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比例都低,而且科技投入占总GDP要少。再看深圳的情况,深圳在全国的城市发展实力的排行榜中排名第四,但深圳却极为缺乏研发支撑,显得发展动力不足。各种类型的研究机构纷纷在北京、上海设立,却极少在深圳设立。对科技的强烈需求与社会可提供的科技支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呼唤着民族科技的复兴。 中科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近年来新建的10个研究所和一批非法人研究单元,已经形成一批起点高、方向新的科技创新团队,孕育了一大批新的科技生长点。深圳市也试图利用“深港创新圈”的契机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成为跨境的区域创新引擎。 那么,处于深港创新圈中心的先进院,作为中科院下属的科研机构,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和历史责任呢?于是,樊院长带领大家从中科院的使命追根溯源。 党中央对中科院提出的要求是: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国家队和火车头,要发挥在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要坚持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谋划科技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成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科学院。由此,产生了新时期中科院的办院方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6年以后,在新时期办院方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个强调点:带动技术变革,促进与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前沿交叉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方向;以大学科装置为依托、开发共享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为解决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先导和系统的科学认知和解决方案,如为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和发展生物产业提供知识、方法和手段;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先导和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前沿探索。 樊院长进一步从全球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着眼,思考如何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时,确立先进院恰如其分的定位。 他指出从德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重点工业发展和关注的工业增长点来看,他们的自有知识产权为本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而,即使这些国家人均每天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相比之下,收入却非常高,非常富有。而中国人,即使工作很长时间,但收入却相对低得多。由此得出令人讶异的结论:“勤奋并不能带来高收入”。日本的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因而,要想在走在产业的前端,寻求国家的发展,建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体系才是出路。我们也要关注新的工业增长引擎,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目前国内的自主研发实践表明,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的模式有多种,包括跨越发展模式,如王选的激光照排;大投入跟踪创新,如华为等公司的通信设备;引进消化模式,如中芯国际的芯片加工;增值创新模式,如曙光高性能计算机;低成本创新模式,如小灵通;自立标准竞争发展,如大唐TD-SCDMA;融入国际主流分羹模式,12专家组B3G和4G战略等等。 所以,先进院自成立之日起,即确立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提升粤港地区及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业的建立,成为国际一流的工业研究院。先进院的中长期发展核心目标是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中核心和共性关键技术的一流研究基地,一流领军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流制造企业的孵化基地。相应的,先进院的发展战略也在两年的筹建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充实。在科研方向方面,着眼于智能系统和机器人、生物医学、数字城市等大三方向。设立了公平技术平台和专门从事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孵化的工程中心。由此,确定了三所两中心的框架。 先进院强调学术与国际接轨,科研与产业接轨。因为“一个引领”指深圳先进院筹建完成后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起骨干和引领作用。“两个接轨”是实现“一个引领”的前提条件,先进院必须能达到既与国际学术水平接轨、与珠三角的产业接轨,顶天并且立地。“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则是实现两个接轨的基础。 先进院强调能够带来应用效益的行动的创新,强调“学科交叉+系统级实现+与工业界的紧密合作”,强调针对国家的战略需求,不断凝练科研目标,用自己的核心技术主导集成。这些也正是先进院有别与大学的科研方式之处。 先进院倡导需求牵引而非纯个体兴趣的巴斯德模式。实践证明,巴斯德模式是可以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的以应用牵引的研究模式。 先进院强调与国际同步创新,而不是跟踪“廉价地”获取产业核心技术,所以在选题上,不瞄准填补国内空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而是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支持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 先进院注重建立高水平的可流动的人才队伍。注重通过财务的集中化管理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来实现目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先进院对人才资源和组织创新能力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樊院长认为,一个组织的人才资源决定了该组织持续发展的“长度”与“高度”,而一个组织的创新能力的强弱某种意义来讲决定于人才凝聚、发现、培养和使用诸环节。一流的环境是吸引一流人才的关键。先进院将树立青年人才的学术人生观、给予年轻研究人员足够的灵活性和领导项目的机会,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持续改进研究院的发展环境。 最后,樊院长再次重申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民族复兴需要相匹配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民族科技复兴的风口浪尖弄潮的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创新无极限”! 高瞻远瞩的视野,高屋建瓴的构架,樊院长在建设国际一流工业研究院的使命召唤下,详细地描述了先进院所面对的时代潮流,机遇和挑战,这个“科研的自由王国”所崇尚和坚持的理念,以及这个国内首家工业研究院所应承担的责任与担负的使命。他怀抱创业的激情带领全体先进院人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用特区锐意创新,敢干大事的精神,以先锋的意识和坚定的信念,责无旁贷地践行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共创先进院的美好未来。 专注的听众 |
|
全体员工与学生齐聚明华国际会议中心C座三楼报告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