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与文化

先进院青年科学家畅谈科学精神

发布时间:2008-05-09

4月30日,深圳《晶报》记者就“五四青年节特别策划--红旗下的新青年”的主题,采访先进院的青年科学家。郑海荣博士作为青年科学家接受了采访,畅谈了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理念,新时期科学的内涵以及自己的科学研究历程。《晶报》就此次采访,于5月4日发表了题为“回祖国搞科研,踏实”的报道(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采访现场


 

(先进院团委 冯文婷 供稿)

附件:

自主创新,青年人要成为核心力量

回祖国搞科研,踏实

晶报记者:冯宇飞

 

   激情洋溢、博学健谈,话语蕴含理性却不乏犀利——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先进院)郑海荣博士给了记者一个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的全新印象。

 拿硕士,坐了六年冷板凳

 “超声技术,二维影像……”4月30日,在先进院,郑海荣不时迸出一串专业词汇。2006年,拿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戴维斯生物医学工程系先后任博士后、项目科学家;2007年12月,加盟先进院,旋即任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出生于安徽农村的他考上了哈工大。大学六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延续着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尽管家境贫寒,郑海荣还是拿到了材料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材料工程是冷门专业,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但这个专业锤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对搞科研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海荣坦言。

 三个月炼狱,转行成功

   在哈工大拿到硕士学位后,2002年,海荣考取了科罗拉多大学。

  “当时美国的生物医学已经非常发达,耳濡目染之下,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材料工程专业,改学生物医学工程。”这种专业的转换不啻于一场炼狱,“一开始,导师给了个下马威,扔了三份生物医学方面的材料给我,要求三个月后能够讲解其中的核心内容。”翻开材料,郑海荣傻眼了,什么都看不懂。但大学时代培养的学习能力,让海荣历经90天的不眠之夜后,终于摸着了门道,他对材料的流利阐述让导师很满意。

   3年零8个月的苦读,海荣拿到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一年半的时间,郑海荣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UC-Davis)生物医学工程系先后任博士后,项目科学家。国外宽松舒适的环境,以及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优厚的待遇,再加上郑海荣个人的能力与努力,在美国生物医学超声技术领域,他的成绩已经有目共睹。

 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

 盛名之下,2007年12月,海荣却收拾行囊回国,任先进院一名副研究员,薪酬还不到在美国时的三分之一,一些还留在美国的同学对他的举动很不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目标就是让尖端科技造福于民,能够将所学到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回报祖国,也是一种回报和感恩。再说在自己的土地上做科研,觉得每一步都走得特别踏实。”晶报记者 冯宇飞

 冷板凳仍要坐十年

   市场经济条件下,五四运动倡导的自主理性的科学精神和实证的科研方法没有变,但科学的内涵应当有所拓展,比如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方式,应该让位于自主创新战略。

   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现在正是年轻人科技报国的好时候。年青科学家有激情,敢创新,但是一些老一辈科学家的好传统不能丢,比如求真务实、勤勤恳恳,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我们就应时时铭记在心。

 来自 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院

 

附件下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