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生——中心主任
|
|
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及1984年分别获浙江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7年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任教,1997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徐教授所研究的领域为空间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控制、人机界面。他设计并开发了30多个机器人及智能系统,其中包括:空间站跨步式机器人、单轮式陀螺稳定机器人、分拆式月球机器人、家庭服务的机器人、穿戴式人机界面、全方位转向混合动力车。徐扬生教授主持了30多个由政府和企业界资助的研究开发项目。在这些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徐教授发表了3部专著、1部编著、93篇国际期刊论文、193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0篇文集论文。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
|

|
吴新宇
|
|
吴新宇,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现为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智能仿生中心执行主任,中科院人机智能协同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广东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目前主要从事人机融合服务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在IEEE TSMC, TASE, TMECH, TRO, TIP, TNNLS, TIE, TII等机器人领域国际期刊和ICRA, IROS等国际机器人会议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二本(其中包括Household Service Robotics),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3项。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和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他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专家组和指南编制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指南编制专家,广东省智能机器人重大专项咨询专家组副组长。现担任IEEE TSMC, TASE和RA-Letters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他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深圳市鹏城学者。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和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等科研奖励十余项。
电子邮箱:xy.wu@siat.ac.cn
|

|
冯伟
|
|
冯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工作,曾任人力资源与教育处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现任纪委书记。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智能装备与工业互联网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担任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务院特贴专家;曾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
电子邮箱:wei.feng@siat.ac.cn
|

|
欧勇盛
|
|
欧勇盛,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科技部服务机器人重点专项组专家,广东省机器人与智能信息技术创新科研团队核心成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副主任。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里海大学进行5年的研究工作。2010年3月回国,并于2011年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多年以来一致从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控制方面的研究,主持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以及省部级等多个项目。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机系统集成技术应用于家庭服务机器人开发研究、学习人类行为的技术用于服务机器人复杂环境下的控制研究等方面。并在“Automatica”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 收录的期刊文16 篇一部英文专著,其中5篇JCR一区文章,4篇JCR 二区文章。在机器人和控制领域国际会议(如ICRA、IROS、CDC、ACC 等)上发表论文70 余篇和一部英文专著。 多次应邀为多个国内外著名机器人杂志(如:IEEE Transaction on Robotics, IEEE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等)的投稿论文审稿。从2011 年至今,担任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dvanced Robotic Systems 杂志(SCI)的编委。他所研究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特征变量的提取技术在2003 IEEE Intelligence and Automation Conference (IAC 2003) 会议获最佳论文奖。他是相关学术会议重要组织者,如:22014 ICRA议程委员, 2011国际系统集成会议(ISIT)组委会主席,2008 ACC分会主席等。
电子邮箱:ys.ou@siat.ac.cn
|

|
王灿
|
|
王灿,博士,智能仿生中心副主任。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于瑞典隆德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2010至2011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下属GREYC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9月回国加入智能仿生中心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机器人网络、人工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及细胞工程自动化等,研究成果包括在多运动机器人网络中提出同步控制理论;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提出一种多智能体中故障检测跟踪的方法;将一种多层次机器人控制架构引入多细胞操控系统,实现了高效率的细胞选取与转移;作为技术负责人开发出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样机。目前已在相关领域重要的国际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八项,并承担、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局(RGC),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多个项目。现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Household Mobile Robot”国际标准制定小组专家,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多个高水平国际期刊审稿工作。
电子邮箱:can.wang@siat.ac.cn
|

|
徐天添
|
|
徐天添,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智能仿生中心副主任,巴黎第六大学机器人专业博士。获批国家优青,中科院青促会、广东省青年拔尖等人才项目。在磁驱动微型机器人方向展开长期系统性研究,优化设计提高了微型机器人的运动效率,解决了软体微型机器人的多模态运动问题,建立了微型机器人的自主路径规划与视觉伺服运动控制方法,研发系统平台并在生物医学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多次在机器人与控制领域期刊发表论文,包括IEEE TRO, IEEE T-cyber,IEEE/ASME TMech, IEEE TASE, IEEE TII等一区期刊20余篇;发表AM(IF>32)等综合类期刊10余篇;有6篇ESI高被引论文;多次在机器人领域的两个顶级会议ICRA和IROS上发表论文并作报告,在2019年机器人顶级国际学术会议IROS获得最佳应用论文奖(1/2494)。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人)、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深圳市五四青年奖章等。担任IEEE TRO,IEEE TASE,IEEE RAL等多个机器人国际期刊编委。
电子邮箱:tt.xu@siat.ac.cn
|

|
高飞
|
|
高飞,博士,研究员,国家优青(海外),中科院佰人,广东省“珠江”青拔,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高飞博士于201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CUHK),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MAE)获得其博士学位,随后继续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其博士后研究。2021年高飞博士以副研究员身份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2023年晋升为正研究员。高飞博士在机器人和康复医疗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机电领域top期刊 IEEE/ASME Trans. Mechatronics,康复医疗top期刊 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机械理论top期刊 MMT,机械设计主流期刊 JMD, ASME JMR,智能材料主流期刊 SMS, 高被引文章2篇,1篇 APL 精选文章被30+世界媒体报道;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2项,其中美国专利4项(已授权2项),PCT 1项;获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高锟杯冠军,IEEE ROBIO 2016最佳会议文章提名。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海外)、中科院佰人项目、国家青年基金、广东省面上、广东省青基,参与香港ITF、RGC项目。担任SCI期刊Symmetry、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客座编辑。
个人主页:GoogleScholar:FeiGAO-Google学术搜索,Researchgate:Fei Gao | ResearchGate
电子邮箱:fei.gao@siat.ac.cn
|

|
胡颖哲
|
|
胡颖哲,2015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2009年获得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其在智能感应芯片等方向取得了国际领先成果,在国际一流权威学术刊物及行业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得美国高通公司的Qualcomm Innovation Fellowship,并获得VLSIC最佳学生论文,ISSCC最佳研究奖等奖项。
电子邮箱:yz.hu2@siat.ac.cn
|

|
周翊民
|
|
周翊民,博士,女,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200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人工神经网络自学习、模式识别、智能控制、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智能电网需求侧能量优化管理、模糊自适应控制等研究。目前主要承担的研发项目是基于随机刺激信号的模式识别、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导航技术等。发表SCI/EI文章8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2本,课题组网站:http://115.159.35.124。
电子邮箱:ym.zhou@siat.ac.cn
|

|
梁国远
|
|
梁国远,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副研究员。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05到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研究助理,从事智能视频监控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赴美, 在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结构成像实验室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科学家,从事医学图象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2011年8月回国任职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梁博士在各类国际期刊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已申请中国国家专利5项,参与多项国家、广东省、深圳市以及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目前的研究领域是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
电子邮箱:gy.liang@siat.ac.cn
|

|
彭安思
|
|
彭安思,男,学士,高级工程师一级。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获学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机械设计与研发工作。2010年8月至今受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高级工程师一级。先后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家庭监控机器人”、深圳市创新环境建设计划-重点实验室提升项目-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等项目的研究,并具体负责这些项目的工程样机的研发、制造、试验等工作。
电子邮箱:as.peng@siat.ac.cn
|
 |
郭师峰
|
|
郭师峰,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研究员。2013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12-2018年期间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担任科学家。主要从事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技术、超声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智能材料与结构、基于材料与超声的海洋防污防腐、扫描探针显微术等领域的研发工作。研究内容涉及超声学、材料学、机械工程、生物力学、电子信息与信号处理等学科。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UFFC,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NDT&E International,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Langmuir等专业期刊发表JCR一区论文40篇,申请及授权专利7项, 其中国际专利4项。
电子邮箱:sf.guo@siat.ac.cn
|

|
陈春杰
|
|
陈春杰,博士,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于武汉大学获工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人才。他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深圳智能机器人工程实验室等多个重点创新载体骨干,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先进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还担任广东机器人技术产学研创新联盟秘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车与机器人分会理事。近5年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及重大产业化项目等二十余项。他主持研制了二十多个机器人及智能系统,其中包括:作为负责人研制出SIAT柔性全身助力助行外骨骼机器人、智能柔性助力外骨骼机器人、无动力外骨骼机器人、智能餐厅服务机器人、首脑型管家机器人、救灾机器人、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智能六轴机械臂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通过技术孵化机器人企业2家。已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领域重要的国际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SCI/EI检索文章三十余篇,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十余项。担任多个IEEE国际会议Session Chair,并为多个高水平国际期刊承担审稿工作,他是中国仪器仪表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广东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
电子邮箱:cj.chen@siat.ac.cn
|

|
张艳辉
|
|
张艳辉,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高级工程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车与机器人分会秘书长。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2014年8月-2017年9月分别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韩国首尔大学担任博士后和BK21研究员。2017年10月正式加入智能仿生中心,并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和南山区“领航人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电池状态参数估算、电池无损检测机器人、建筑机器人和船舶污垢清洗机器人等方面。近5年并以第一作者在在ACS Energy Letters、Energy、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一区4篇,二区3篇),专著1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申请发明专利6项。
电子邮箱:zhangyh@siat.ac.cn
|

|
杨之乐
|
|
杨之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先后于2010、2013年获上海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17年获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孔雀人才”,长期从事神经网络、进化计算、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在能源电力系统,机器视觉,工业智能制造等相关问题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发表期刊及顶级会议论文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Elsevier、IEEE Trans、IET等知名出版社旗下的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顶级SCI检索期刊论文40余篇,谷歌学术总引用超过800次;其中第一、通信作者国际期刊18篇,合计影响因子超过70;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委托等项目10余项;任知名SCI期刊Complexity编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刊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青年编委和5个高水平期刊专刊的客座编辑;是包括IEEE TVT, TIE, TASE, TEVC, TNNLS, CIM, Applied Energy, Energy等50多个顶级SCI期刊的审稿人;在UKACC, CEC,ISGT,ICSI等30多个国际重要会议任出版主席、专题主席、秘书长、程序委员会委员等;曾获斯普林格自然“中国新发展奖”,SCI期刊《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最高引用奖,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发电技术》优秀论文奖等多个奖项
电子邮箱:zl.yang@siat.ac.cn
|

|
尚万峰
|
|
尚万峰,女,博士,副研究员。2009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相继在西安科技大学、深圳老年医学研究所工作,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201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现任职中国自动测试技术分会理事、陕西省机器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曾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二等奖,2017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孔雀人才”。主要从事机器人、视觉伺服、智能控制等相关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项目,提出了面向低照度、微尺度等极端环境的图像重构与认知方法和机器人精确定位及智能控制方法,并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研发了机器人样机,成功解决了矿井内低照度复杂环境的认知、重构及救援机器人自主导航;显微环境下微纳样品的三维坐标精确识别及三维操作;高效率精密器件加工等问题。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发表在Biofabricati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 以及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 ns on Robotics 论文2篇,其中JCR一区期刊论文8篇;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编著《工程测试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主要相关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转化技术也在多个公司得到了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电子邮箱:wf.shang@siat.ac.cn
|

|
易正琨
|
|
易正琨,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9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17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获得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德国机器人学习专家Jan Peters 教授(IEEE Fellow)。2017-2019年期间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仿生智能触觉,电子皮肤,人工智能,及类脑计算等。目前在相关领域重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包括IEEE Sensor Journal,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IROS等,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CRA, IROS, AAAI等顶级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电子邮箱:zk.yi@siat.ac.cn
|

|
徐升
|
|
徐升,博士,副研究员,2017年于南澳大利亚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研究内容为目标估计追踪,传感器最优分布,滤波估计算法研究。2014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惯性技术国家实验室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动磁悬浮轴承稳定控制。2011年于山东大学测控技术于仪器专业获得工学学士。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等项目多项。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一作文章发表在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Signal Processing、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ICASSP等重要期刊及会议上。主要研究方向:目标定位估计、滤波算法、传感器最优分布、无人机搜救、伺服控制等。
电子邮箱:sheng.xu@siat.ac.cn
|

|
彭川
|
|
彭川,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公派前往德国弗劳恩霍夫环境安全和能源技术研究所(Fraunhofer UMSICHT)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从事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能源研究、智能环保设备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均为JCR1区),SCI高被引作者,申请专利4项。目前主要从事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生态链、先进智能环保设备与系统研究。
电子邮箱:chuan.peng@siat.ac.cn
|

|
孙健铨
|
|
孙健铨,工程师,2009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设计的产品有:煤矿井下提升机制动系统在线检测装置。参与的主要项目有:基于ZigBee与LabVIEW的矿井提升载荷监测系统、电厂燃料输送装置自动化监控系统等。
2010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工程师,主要参与了“宠物纳宝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教育机器人的研究,以及样机制作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机械设计与控制系统设计等。
电子邮箱:jq.sun@siat.ac.cn
|

|
曹武警
|
|
曹武警,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博士后。2019年博士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博士期间主要进行智能下肢假肢和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博士期间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研究计划“智能动力下肢假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步态跟随式仿生智能假腿的动力学与控制方法研究”,上海市科委支撑项目“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连续四年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复工程与辅具技术会议:i-CREATe并做主题报告。博士后进站后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2019-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区域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要研究柔性下肢外骨骼。作为一作/通讯发表SCI论文7篇,EI源刊/会议/中文核心论文5篇,参与论文20余篇,作为第一/二发明人获得相关授权发明专利6项。
电子邮箱:wj.cao@siat.ac.cn
|

|
马跃
|
|
马跃,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07年至2014年先后在重庆邮电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2020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一直从事助老助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相关研究,参与国家科学基金委-深圳机器人基础研究中心项目“面向助老助残的多模态融合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多模物理与认知双向人机交互”,深圳市基础研究院项目“神经控制自平衡穿戴机器人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发表SCI论文4篇,参与论文10余篇。是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期刊和国际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al-time Computing and Robotics的审稿人。获得2018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主要从事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相关研究。
电子邮箱:yue.ma@siat.ac.cn
|

|
傅睿卿 |
|
傅睿卿,工程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加入先进院智能仿生中心。傅睿卿具有近二十年软件项目经历,对架构与安全等软件理论有深入认识。作为重要决策人参与多项中心重要项目,包括救灾机器人,纳宝机器人,核电机器人以及外骨骼机器人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系统等。
电子邮箱:rq.fu@siat.ac.cn
|

|
陈祖国
|
|
陈祖国,男,博士,1990年出生,师从桂卫华院士团队,一直致力于工业大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动态视频特征提取、知识表示与推理、冶金过程建模与优化等研究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铝电解生产知识自动化决策系统设计方法与应用验证(项目编号)6153302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工业大数据与领域知识协同驱动的铝电解槽热平衡控制方法 (项目编号:61903137)”的研发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校企 (中南大学与河南登封市发祥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开发项目“基于火眼视觉的铝电解槽况辨识系统”的研发工作。主持了多项校企合作项目,主要包括:中南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基于知识驱动的铝电解槽智能优化控制方法研究(502221709);湖南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与知识自动化的铝电解槽况辨识与控制系统(E51890)。在上述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本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 3篇、EI 2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电子邮箱:zg.chen1@siat.ac.cn
|

|
何勇
|
|
何勇,博士,工程师,分别于2012年、2015年获得燕山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士学位、燕山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曾参与国家基金项目“微重力环境并联精确指向平台机构学理论与试验研究”、“生物融合式外骨骼助老机器人设计与研究”的研发与样机制作。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结构设计、系统搭建。
电子邮箱:yong.he@siat.ac.cn
|

|
陈丹
|
|
陈丹,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激光超声检测、IC封装检测及失效分析、新型光声传感器开发、锂离子电池健康监测等研究,在NDT&E International、Ultrasonics、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6篇,其中JCR 1区1篇,JCR 2区2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专利3项。
电子邮箱:dan.chen@siat.ac.cn
|

|
刘超
|
|
刘超,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18年博士毕业于英国谢非尔德大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系,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概率模型建模、贝叶斯估计、Kriging算法和高斯过程、无线室内室外定位算法;2013年硕士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电子电器工程系,攻读方向为高级工程机器人学;2010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自动化专业。2019年12月加入智能仿生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光通信定位算法,SLAM算法。
电子邮箱:chao.liu@siat.ac.cn
|

|
赛高乐
|
|
赛高乐,博士,助理研究员。2018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与美国Cisco科研中心合作,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设计、可靠性优化、芯片寿命预测、软错误实时监测以及集成电路老化机制及工艺误差;2012年硕士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方向为系统级芯片领域;2011年本科毕业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电子设计自动化专业。2009年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非优秀青年 交流会,作为中方学生代表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内的各级领导接见。曾参与撰写学术专著《Age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s: Causes, Effects and Mitigation Techniques》,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的论文被IEEE ISCAS 2018评选为特邀学术报告论文。2019年12月加入智能仿生中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设计与优化、系统级芯片及机器人控制等。
电子邮箱:gl.sai@siat.ac.cn
|

|
刘静帅
|
|
刘静帅,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10年于江南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于上海海事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18年于同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公派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IPEK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从事机构学与机器人、港口机械研究,发表论文9篇。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担任研发工程师。目前主要从事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研究。
电子邮箱:liujs@siat.ac.cn
|

|
李叶海
|
|
李叶海,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博士后。先后于2010年及2013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2018年底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至2019年8月加入智能仿生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进智能复合材料,柔性纳米传感器、传感网络及其系统,超声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等领域。参与过多个面上、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领先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TOP)、Composite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中科院二区TO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Sensors发表JCR一区论文6篇,其中一作共3篇。参加过多个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并现场作口头报告,会议论文全文收录4篇,其中EI收录1篇。曾于读博期间作为会议秘书协助课题组于中国香港举办多个学术会议:包括第七届亚太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大会 (APWSHM-2018),第二十二届香港力学学会年会暨第十四届沪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2018),第二十一届香港力学学会年会暨第十三届苏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2017)。
电子邮箱:yh.li@siat.ac.cn
|
 |
王大帅
|
|
王大帅,男,博士。2009年至2019年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制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进行博士联合培养。2019年7月,以博士后身份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包括:精准农业、农业机器人、无人机和智能仿生机器人。参与国家“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已发表相关论文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1次(2017)。
电子邮箱:ds.wang1@siat.ac.cn
|

|
汪智勇
|
|
汪智勇,男,博士,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后备级高层次人才。200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1月-2019年9月在群达模具(深圳)有限公司从事技术研发与项目管理,201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10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材料成形工艺与装备、模具CAD/CAE、模塑工业互联网的研究,作为核心人员参与了12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参与及承担了10余项部省级重大科技计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项、企业标准5项。
电子邮箱: zy.wang@siat.ac.cn
|

|
田毅
|
|
田毅,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助理研究员。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于兰州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2019年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机器学习等研究,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专利1项。
电子邮箱:yi.tian1@siat.ac.cn
|

|
周昭坤
|
|
周昭坤,物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助理研究员。2011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2017年获英国约克大学物理学学士博士学位,2017年2月-2018年8月在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物理跨学科中心从事博士后,2020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通用人工智能、机器意识等。发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等在内的8篇国际核心期刊论文。
联系方式:zk.zhou@siat.ac.cn
|

|
曹欢庆
|
|
曹欢庆,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在站博士后。2012年于大连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20年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包括《Composite Structures》、《NDT & 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Insight-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Condition Monitoring》和《航空制造技术》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检索4篇(包括中科院一区论文2篇),EI检索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3项。目前主要从事航空航天复杂形状复合材料构件相控阵超声成像检测研究。
电子邮箱:hq.cao@siat.ac.cn
|

|
郭楠
|
|
郭楠,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助理研究员。2011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020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担任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等研究,在IEEE TBioCAS、IEEE EDSSC, Sensor等期刊会议发表SCI/EI文章。
电子邮箱: nan.guo@siat.ac.cn.
|

|
李金科 |
|
李金科,硕士,工程师。分别于2012年、2015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学士学位,控制工程硕士学位。参与了中心中广核爬壁机器人、华为Hub站点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等项目的系统设计和上位机软件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软件系统,规划算法。
电子邮箱:jk.li@siat.ac.cn
|

|
熊荣
|
|
熊荣,硕士,2010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控制,智能系统。
电子邮箱:rong.xiong@siat.ac.cn
|

|
李鹏飞
|
|
李鹏飞,硕士,助理工程师, 2018年获得燕山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曾任职于徐工集团,从事多功能抑尘车,洗扫车等产品的设计工作。参与中心腰部助力物资搬运机器人、快响巡逻外骨骼等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
电子邮箱:pf.li@siat.ac.cn
|

|
黄林冰
|
|
黄林冰,硕士,研究助理,2017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压电材料、超声换能器、超声无损检测应用,目前作为项目骨干,参与过“基于高频超声的IC无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研),深圳市技术攻关项目“三维成像超声波单晶面阵探头关键技术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61427806)。
电子邮箱:lb.huang@siat.ac.cn
|

|
刘笑
|
|
刘笑,硕士,研究助理,2015年获得山东建筑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士学位,2019年获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目前参与国家基金项目“约束空间下大载荷建筑施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能耗优化、机器人控制
电子邮箱:xiao.liu1@siat.ac.cn
|

|
吕高龙
|
|
吕高龙,硕士,研究助理。2020年获得山东农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声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机器学习、信号处理等。在NDT & E International、 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JCR一区论文2篇、EI论文1篇,申请及授权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要参与深圳市智慧传感与系统检测重点实验室项目。
电子邮箱:gl.lv1@siat.ac.cn
|

|
陈清朋
|
|
陈清朋,硕士,研究助理,2019年取得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3D打印,建筑机器人,拓扑结构优化设计,在研究生期间授权相关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表论文3篇,EI国际会议1篇。2019年入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约束空间下大载荷建筑施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目前主要从事:机器人结构设计、机器人部件拓扑优化。
电子邮箱:qp.chen@siat.ac.cn
|

|
刘贻达
|
|
刘贻达,硕士,研究实习员。2017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8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2018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任职以来作为研究骨干致力于柔性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开发并迭代的样机包括有:刚柔并济下肢助力机器人、轻量下肢助力机器人、柔性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等。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电子邮箱:yd.liu1@siat.ac.cn
|

|
方涛
|
|
方涛,男,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机器人交互控制设计和机器人本体设计。曾参与设计水陆两栖特种机器人,rotation MRF非牛顿流体力学模型和减震理论分析,Fluid Alloy自驱动系统等项目。2019年9月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参与柔性助力机器人本体设计和相应的控制分析
电子邮箱:tao.fang@siat.ac.cn
|

|
叶俊麟
|
|
叶俊麟,男,硕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助理研究员。2018年于广东工业大学获得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士学位,2019年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现今主要从事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方向的研究。
电子邮箱:jl.ye1@siat.ac.cn
|

|
江国来
|
|
江国来,硕士,工程师,2011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系统,机器视觉,模式识别。
电子邮箱:gl.jiang@siat.ac.cn
|

|
王志扬
|
|
王志扬,硕士,工程师,2014年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系取得控制系统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西华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
电子邮箱:zy.wang2@siat.ac.cn
|

|
张树潇
|
|
张树潇,硕士,工程师。2014年取得大连理工大学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长期从事核工程无损检测科研与工程实践工作,持有四项Ⅱ级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资格证书。现主要研究方向:超声无损检测。
邮箱:sx.zhang@siat.ac.cn
|

|
李锋
|
|
李锋,硕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研究助理。主要从事机器人控制与优化、算法设计实现等研究。曾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已发表SCI检索论文3篇(均为JCR1区),EI检索会议3篇。现如今从事柔性外骨骼及下肢康复机器人样机的控制算法设计研究。
电子邮箱:feng.li@siat.ac.cn.
|

|
郑雷雷 |
|
郑雷雷,硕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师,2017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仪器仪表工程硕士学位,2014年本科毕业于烟台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
电子邮箱:ll.zheng@siat.ac.cn |

|
欧宇浩 |
|
欧宇浩,学士,2019年毕业于广州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技术员,主要从事图像处理与人机交互的工作。
电子邮箱:yh.ou@siat.ac.cn
|

|